很多人认为德国坦克采用了重叠负重轮设计,非常不利于日常维护。然而,这种刻板印象是错误的,1941年冬季,德军没有装备重型坦克,最多的还是III号和IV号中型坦克,因此重叠负重轮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纳粹德国的战争准备非常彻底。德军建立了完善的基层检修和保障力量,同时在坦克设计和生产阶段就准备好,能够很好的满足在前线快速修理的需要。随同部队行动的维修车辆,可以让受损坦克在最短时间之内重返前线。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维修体系的保障能力快速下降。 入侵苏联初期,维修体系运行良好,修复了大量战伤坦克并将它们送回前线装甲集群以快速的纵深穿插而闻名,德军司令部还特别设置了与之相称的技术保障力量。因此,在1941年下半年,该部队有50个机动修理基地来维修战损坦克。 在正常情况下,古德里安指挥的每个坦克团都装备了200辆坦克,每个师都有一个专门的维修连。其他的还有200人,专门负责回收遗弃在战场上的各种重型装备。当时,德军正处于进攻阶段,由于战斗过的地区会被占领,因此几乎不会丢弃任何重型装备。即便是那些完全报废的装备,也能够送回国内回收废金属。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如果有一辆坦克在莫斯科战役中被击毁,首先会进行回收,然后经过专家检查,确定收到损害的程度。正常的情况下,坦克会进行简单的修理,然后送回前线。 当时,德军还没有建立大型坦克修理中心,第2装甲集群装备的捷克坦克也存在备件不足的问题。此外,该部队的德国坦克发动机已经普遍磨损,而新型坦克的装备速度也没办法得到保证。 一连串的问题影响了德军对受损坦克的紧急修理和中修工作,即便坦克已经修好,却因为缺少弹药或燃料,无法重新返回前线。所有这一些状况积累起来,最后导致1941年12月中旬,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只剩下了不到20%坦克具有战斗力,一些装甲师的坦克就更少了。 德军士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受损坦克进行紧急修理。严寒、混乱的基础设施、苏军不时的袭击都让这些工作难以为继。 还有一个完全官僚化的问题看,就是德军士兵在维修时要一直填写各种文件,这极度影响了他们的维修速度。同时,德国坦克在设计时就没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更换坦克发动机的滤清器非常困难。 还有就是,炮塔的设计存在问题,炮塔会在低温度的环境中结冰,影响炮塔的旋转和火炮的俯仰,这样的一个问题只能归咎于德军的最高司令部,为何没有处理好这样的技术问题。